昨天看到新聞時有猶豫要不要貼來這邊作為歷始見證的留念,是到今天發現很多友人的BLOG都有相關記事或轉載後才決定貼:3

即使冥王星已不再是太陽系的行星之一,我永遠會保留第九顆行星的位置給她:)
畢竟我本身很喜歡這顆星的神秘感,還有就是受「美少女戰士」的影響太深了XDDDD(爆)


=========來自天文館的新聞=========

IAU表決最後結果:太陽系只有8大行星,冥王星另歸類為矮行星!

相關新聞稿(2006.08.25)

  集結全球2500多位天文學界菁英,共同參與第26屆國際天文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會員大會(General Assembly,GA),幾項議題中最吸引全球目光的議題:太陽系的成員究竟如何分類?經過數天的熱烈討論,在8/24最後投票結果中,出乎眾人意料地,與原先行星定義委員會(Planet Definition Committee)所提草案不同。最後決議:太陽系的行星只有8顆,冥王星另外歸類為「矮行星」!

  根據代表臺灣地區中國天文學會(CAST)參與本次投票的清華大學物理所張祥光教授來自布拉格的最新訊息:此次IAU的會員大會投票過程,是每位具有投票權的IAU會員按自身的意見投下他們的一票,而不是以國家為單位來進行表決;最後投票結果,決議將太陽系的天體區分為3類(衛星不計入這3種分類中):

  1. 行星(planets):僅有8顆,即大家熟知的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和海王星(Neptune)。

  2. 矮行星(dwarf planets):此為新設的太陽系天體類型,與行星不同,目前首先歸類在矮行星類的天體有穀神星(Ceres)、冥王星(Pluto)和2003 UB313;在未來幾個月到幾年內,IAU將會陸續公佈其他矮行星的成員。之前的12顆「候選行星」,現在也都全部轉為「候選矮行星」,而且這個名單將會因持續的新發現,或是對已經列在候選名單中的天體的物理性質瞭解的更多而不斷變動。

  3. 太陽系小天體(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所有行星及矮行星以外、環繞太陽運行的太陽系天體(衛星除外),全部歸於此類。換言之,這一類包含了絕大部分的小行星(asteroids)、海王星外天體(trans-Neptunian objects,TNO)、彗星(comets)和其他小天體等。

  更詳細的說,「行星」定義為:(a) 環繞太陽運行的天體;(b) 質量必須大得使其自身的重力足以抵抗剛體結構強度,使球體維持靜態平衡(近乎圓球形)的外型;(c) 清除了軌道鄰近區域中的物質。各行星基本資料請參考太陽系FAQ之「行星新定義」。

  而「矮行星」的定義則為:(a) 環繞太陽運行的天體;(b) 質量必須大得使其自身的重力足以抵抗剛體結構強度,使球體維持靜態平衡(近乎圓球形)的外型;(c) 無法清除軌道鄰近區域中的物質;(d) 不是衛星。因此,冥王星是海王星外天體的矮行星中,最重要的代表星體(prototype)。各矮行星基本資料請參考太陽系FAQ之「矮行星新定義」。

  所謂「清除軌道附近的物質」,意思是沒有其他大小差不多的天體和行星分享軌道,換言之,水星的繞日軌道上只有水星一顆這麼大的行星,其他7顆行星也一樣,這是因為這些天體的質量夠大、重力夠強,所以在它軌道上的小天體,如果不是被行星吸引到其表面而成為行星的一部份,要不然就是被重力這些行星的重力改變繞日軌道而移到別的地方去。然而,像穀神星位在小行星帶中,在這個軌道上還有數萬顆到數十萬顆其他天體,等於說穀神星必須和這些數量龐大的小天體共同分享這個軌道,沒有能力「驅趕」它們而獨霸天下;同理,冥王星是海王星軌道以外數百萬顆類似天體的代表,它們都太小而無法排拒彼此而獨享軌道。所以「矮行星」與「行星」的差異,就在能否「清除軌道上的物質」。

  IAU未來會經由觀測,建立行星、矮行星與太陽系小天體之間的分界點。而在此新分類中,並未將先前草案中討論要與冥王星地位並行的「凱倫(Charon)」明確定義分類類型;至於原來草案中所提的「類冥行星(plutons)」,也從此一筆抹去,不再有這類名詞。

  IAU成立於1919年,是全球最大、最專門的天文機構,會員遍佈世界各地,會員大會每3年才舉行1次,藉由每次的會員大會來達到跨國合作的天文科學研究的目的。

參考資料:http://www.iau2006.org/mirror/www.iau.org/iau0603/index.html, 2006.08.14, KLC;image Credit: IAU/Lars Holm Nielsen.

資料與圖片來源:http://www.tam.gov.tw/news/2006/200608/06082403.htm

=========來自東森新聞報=========

太空探索冥王星被除名! 太陽系改為8大行星

更新日期:2006/08/24 23:46 記者:記者管淑平編譯

太陽系出現重大變化!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議(IAU)24日投票通過,冥王星不能算是行星,因此,太陽系將從過去的9大行星,減少一個,成為8大行星。這使得全球的天文教材都將改寫。

參加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75國2500名天文學家在布拉格經過一周的熱烈討論,24日為天文學界數十年來關於行星定義做出回應,投票通過取消冥王星的行星資格,這讓1930年被發現以來就被列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冥王星,正式被踢出太陽系行星群之列。IAU的決議聲明,「(太陽系)8大行星為:水星,地球,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會中通過將太陽系內的星體分成三大類別:
1.行星:必須是環繞恆星運行的圓球形星體,本身有足夠的質量使其重力能與應力平衡而維持近似圓球狀,同時其運行軌道與周圍衛星軌道範圍清楚區分。
2.矮行星:環繞恆星運行的圓球形星體,本身有足夠質量能與應力平衡而維持近似圓球狀,其運行軌道與周圍衛星未清楚區分,以及本身不是其他行星的衛星。
3.其他圍繞太陽運行的星體,如隕石,彗星,衛星等統稱為「太陽系小星體」。

根據新訂出的定義,冥王星因為軌道與海王星重疊而遭除名,被降級為矮行星;而太陽系的8大行星則被加上「傳統」二字,成為傳統行星。

這樣的結果與一周前行星定義委員會提出的新定義草案截然不同,該份草案除了建議保留冥王星的資格,同時納入另外三顆新發現的行星,讓太陽系增加為12大行星,不過這份草案引起更激烈的爭辯。如今,原本有希望加入行星之列的賽瑞斯星(又稱:榖神星),以及編號2003 UB313、暫名為齊娜的星體與冥王星同列為矮行星。

發現齊娜的加州理工學院天文學家布朗對這樣的結果感到滿意,他過去就主張,冥王星和類似冥王星的星體資格稱不上行星,上周新定義草案提出後,他也質疑,依照草案標準,庫柏帶至少有42個星體符合資格,就連地球的月亮質量都比冥王星大,而齊娜將成為矮行星中的最大星體,「這挺酷的。」

冥王星在1930年被美國業餘天文學家湯葆發現,就被列為是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是太陽系最遠的一顆行星,以平均59億公里的距離環繞太陽,軌道也與其他8行星很不同,是偏離率很大的橢圓形,環繞太陽一周需要247.9地球年。由於其質量遠不如太陽系其他行星,直徑約2360公里,體積僅地球的千分之六,質量更是地球的千分之23,甚至比地球的衛星月球還小,因此也是太陽系中爭議最最大的一顆行星。冥王星之名是根據一名英國11歲女孩的建議,以羅馬神祇冥府之神為名。

24日的決議將使得全球的天文教科書都要改寫,也牽動星相命理。不過加州行星學會執行主任弗瑞德曼說,「級別並不重要,冥王星,以及太陽系其他所有星體,都一樣是個神秘,且令人興奮的新世界,需要好好探索了解。」NASA的新地平線號無人太空船已經在前往冥王星的途中,預定2015年抵達冥王星探索這顆特殊又神秘的冰冷星球。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0824/17/2jku.html

Comments are closed.